今天 麗江古城“美食飄香傳民俗 歌揚(yáng)舞動頌黨恩”
為熱烈慶祝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100周年,積極做好黨史學(xué)習(xí)教育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結(jié)合工作,熱情謳歌黨的豐功偉業(yè)和光輝歷程,激發(fā)大家愛黨、愛祖國、愛家鄉(xiāng)的熱情,6月18日,大研街道在麗江古城古城玉河廣場(主會場)、四方街及東大街(分會場)開展傳統(tǒng)美食展示、歌舞展演、紅歌傳唱等系列活動。
微信圖片_20210618145952.jpg (340.8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5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6-18 15:02 上傳
玉河廣場上設(shè)置有在現(xiàn)場設(shè)置16個(gè)美食攤點(diǎn),展示和售賣麗江本土美食。這些攤位上集結(jié)了麗江本土最受歡迎、最知名的品牌美食,還有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傳承人為您獻(xiàn)上特色美食,為市民游客提供麗江傳統(tǒng)美食一站式體驗(yàn)。
今天 麗江古城“美食飄香傳民俗 歌楊舞動頌黨恩” (5).jpg (294.6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43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6-18 15:02 上傳
今天 麗江古城“美食飄香傳民俗 歌楊舞動頌黨恩” (4).jpg (335.5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5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6-18 15:02 上傳
麗江粑粑、納西傳統(tǒng)煮魚、石鼓米糕、石鼓涼粉皮、石鼓涼粉、油炸米灌腸、納西特色油香、風(fēng)味沖菜吹肝、雞豆涼粉、白涼粉、黃豆涼面、涼米線、冰粉涼蝦、烏梅海棠果汁、涼茶、銅鍋火腿洋芋豆?fàn)F飯、炸洋芋丸子、手工蜜餞、糯米紅糖卷、燒餌塊、玫瑰糖烤乳扇……讓人眼花繚亂,逛一圈下來每一樣都想嘗嘗,今天的胃必須是256G的!
今天 麗江古城“美食飄香傳民俗 歌楊舞動頌黨恩” (2).jpg (328.9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2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6-18 15:02 上傳
今天 麗江古城“美食飄香傳民俗 歌楊舞動頌黨恩” (1).jpg (282.9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69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6-18 15:02 上傳
今天 麗江古城“美食飄香傳民俗 歌楊舞動頌黨恩” (3).jpg (314.4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62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6-18 15:02 上傳
同時(shí),為了讓來麗游客和廣大麗江市民集中體驗(yàn)端午節(jié)傳統(tǒng)風(fēng)俗。
今天 麗江古城“美食飄香傳民俗 歌楊舞動頌黨恩” (11).jpg (140.1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63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6-18 15:02 上傳
“粽子一起做”體驗(yàn)區(qū),邀請青少年兒童和家長、來麗游客參與,體驗(yàn)親手包粽子的樂趣;“共系五彩線”體驗(yàn)區(qū),為現(xiàn)場參與活動的朋友們系上祈福納吉的五彩線,給游客朋友們送上節(jié)日祝福;“香包送吉祥”體驗(yàn)區(qū),為現(xiàn)場參與活動的朋友們免費(fèi)贈送中草藥香包。
今天 麗江古城“美食飄香傳民俗 歌楊舞動頌黨恩” (8).jpg (296.7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49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6-18 15:02 上傳
今天 麗江古城“美食飄香傳民俗 歌楊舞動頌黨恩” (7).jpg (134.7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2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6-18 15:02 上傳
小朋友們自己制作粽子還是頭一回,他們認(rèn)真跟著納西阿媽的教學(xué),先把粽葉裹成一定形狀,再把自己想吃的配料混著糯米包進(jìn)去,最后收口打結(jié)。其中一個(gè)小朋友說:“我要把自己做的粽子拿回去給爸爸媽媽嘗嘗,平時(shí)都是他們給我做飯,這次想讓他們見識一下我的手藝?!?/font>
今天 麗江古城“美食飄香傳民俗 歌楊舞動頌黨恩” (9).jpg (304.1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3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6-18 15:02 上傳
今天 麗江古城“美食飄香傳民俗 歌楊舞動頌黨恩” (6).jpg (286.1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6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6-18 15:02 上傳
玉河廣場的舞臺上,納西民族傳統(tǒng)歌舞與紅歌傳唱相結(jié)合,演出內(nèi)容豐富,還包含熱美蹉、納西谷氣調(diào)、納西快板、白族小調(diào)、民族打跳、紅歌傳唱等。舞臺下觀眾一邊品嘗小吃,一遍觀看表演,一片熱鬧喜慶的氛圍。
(采寫/張晨)
|